为扎实开展“基层治理三年提升行动”,桥头镇以党建为引领,着力在社区规范化建设、高效化运行、精细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、出实招,采取强有力措施,充分发挥社区平台聚合作用,以“六微”共治,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效能。
健全“微体系”,严把各方“责任关”。建立领导班子成员“包片联点”管理机制,健全县直机关“五级管理”制度,驻社区干部包联制度。创新“网格化”管理制度,划分网格化片区193个,下沉党员干部3463名,设置网格化负责人193名,楼栋长796名,单元长2474名,实现“一张网格”全域覆盖,形成了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、责任到位、上下联动”的运行管理和网格服务微体系。采取“党建联盟”“支部建在网格上”等创新举措,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定区域、定人员、定责任,让辖区党员群众“人人都有责任田”,有效打通了基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搭建“微课堂”,凝聚居民“向心力”。以主题教育、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,结合实际,搭建宣讲“微课堂”,开设社区小板凳讲堂,开展七彩课堂、第二课堂等宣讲40余场次,让理论宣讲冒热气、接地气、聚人气,让群众坐得住、听得懂、记得牢,推动党的理论深入人心。采取“线上+线下”“有声+有形”相结合的方式,利用居民微信群等新媒介推送、党群活动中心和社区委员上门宣传等渠道,及时开展政策宣讲、理论学习、疫情防控有效措施和最新疫情等知识信息,大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,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构建群防群控、共治共享新格局。
实行“微积分”,激活共治“新引擎”。着眼营造争先创优良好工作氛围,充分调动社区委员和社区党员的积极性,研究制定《积分星级评定制度》,细化设置提供资源、开展活动、帮办实事、入户排摸和化解急难险重问题等五大类评分事项,明确了积分兑换纪念品的具体规则,根据党员每次参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的长短,在党员积分存折上详细记录,对积分情况进行汇总和表彰。有些社区还在小区一楼设置了“党员积分兑换柜”,放置一些小物品,党员根据“积分存折”上的积分进行“服务储蓄提现”。激励广大委员和党员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的同时,为基层党组织管理凝聚了力量。
点亮“微心愿”,增强居民“幸福感”。坚持把“居民无小事、件件是民生”作为工作准则,着力推动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联动联建,引导委员深入网络,以发现问题和征集诉求为目标,重点对辖区内的老人、儿童及病残家庭等弱势困难群体进行摸排,通过社区党组织会议进行梳理、分析、研判,形成居民“微心愿”。同时,依托“三项清单”,积极整合匹配有效资源,引导委员为群众“解难”“圆梦”,先后点亮“微心愿”99个,有效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办好“微实事”,解决民生“小急难”。坚持为民初心,办好为民实事。把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作为切入点、落脚点,积极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“错时服务”“AB岗” “五必访”“五送”等活动。制定为民办实事计划清单,切实把小事、实事、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。实施6个村高原美丽乡村和6个村天然气入户项目,完成红河限香山路污水管网、路面改造、安门滩广场硬化等一系列惠民项目,切实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截至目前,全镇为民办实事实践225件,已完成166件。
开展“微走访”,联系群众“零距离”。本着真心实意为辖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服务理念,全面开展以“进网格整合力量、进小区宣传政策、进楼院征集诉求、进家门提供帮助”“困难家庭必访、离退休人员必访、孤寡老人必访、信访人员必访”的“四进四访”活动,引导党员居住在网格、服务在网格、奉献在网格;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,开展谈心谈话,集中走访调研、专项调查等方式,了解社情民意、掌握辖区基本情况,截至目前,镇村(社区)干部共走访3000余次,排查1879次,宣传教育4221人次,受教育8550人,调处矛盾纠纷50件,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,打通服务居民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